李雲光認為,曾文鼎在國內禁區實在沒有對手,利用機會把曾文鼎送到美國去磨練、成長、突破,對裕隆、他自己和中華隊都是好事。
就像去年的陳信安一樣,在打完美國ABA聯賽後,再返國投入裕隆隊在SBL超籃聯賽,協助裕隆完成霸業,裕隆隊有足夠的信心和深度,可以邊打邊磨,在球隊戰力提升和曾文鼎的養成計畫裡,取得雙贏。
不過,SBL開放上季五到七名可以找洋將的特例一開,讓裕隆的政策急轉彎。當SBL聯盟裡多了洋將之後,裕隆不敢再冒險把曾文鼎送到美國磨練,另一方面,有了洋將的刺激,對曾文鼎的攻防能力和壓力,也是一種激勵。
去美國打小聯盟的職業籃賽,對國內球員的確是一種提升與突破的方式,不但訓練、環境、壓力不同,所接受的薰陶、視野歷練也不一樣。 像陳信安、田壘、林志傑、曾文鼎這類型一線球星,他們根本不必怎麼練,就可以在國內的競爭對手中,主宰比賽。也正因為欠缺挑戰性和壓力、刺激,多少讓國內一線球星在心態、意志上,陷於被動與停滯。
陳信安會想要去美國打球、接受淬練,裕隆會計畫送曾文鼎出國深造,田壘需要突破、林志傑需要刺激,我想都是同樣的道理。
在SBL沒有全面開放洋將,甚至職業化之前,我想這一層「激勵」是不會存在的。缺少這一層激勵,我們的一線球星自然欠缺更大的壓力與挑戰,進而去尋求突破、成長,也是很自然的事。
那麼,我們的教練、SBL、中華籃協,在這樣的環境和競爭下,該如何去提升國內超級球員的球技和心理,這需要智慧和應變,以及執教、訓練、觀念的改變。
即使去了ABA或NBDL,每場球也只能打個5分鐘、10分鐘,或者不在主要的輪換主力陣容中,那樣的薰陶和歷練,我想對球員的影響和改變,也不會有太大作用。
裕隆有心,這是一種突破,這也是我看到籃球希望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