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很善良的球迷,能體諒球團經營之苦,常幫著責難政府,這叫什麼「國球」!也對職業球團有更高的期許,而且標準在降低,給一個認真的比賽、不放水的比賽,也就感到一點安慰。全世界找不到那麼溫良的球迷了吧!
本周一聯盟臨時的領隊會議,會中提議:「原本替代役役男一年每名球員補助球團20萬元,今年因為體委會預算縮減,所以補助金也縮小到10萬元,這樣讓慘澹經營的球團苦不堪言。中職將建議政府能將補助調回20萬元,也會與兵役署協商,開放役男打職棒。」(取自蕃薯藤運動網中華職棒新聞)
關於替代役球員補助金的問題,不是體委會能主宰的,體委會預算遭刪減,和立法院預算審查有關,也和藍綠政黨鬥爭及預算分配、財政困境有關。但我們要想的是,如果是球團幫國防部養軍人,爭取更高的補助是無可厚非的!國防部沒有能力養這些具棒球專長的役男嗎?也不是,而是希望役男不要因為當大頭兵,而中斷球技的發展,同時協助中華聯盟把二軍制建起來。
如果出錢出人幫人家,還被嫌錢太少!你會有什麼感受?顯然球團與體委會、國防部或內政部兵役署的觀點有分歧。加上職棒六球團對二軍的建制能力不均,鼓勵二軍的方向可能必須改變,不用再強求六球團統統有二軍,而讓棒球替代役回歸國訓中心,是更好的替代辦法。我們沒有理由,把替代役的寶貴時光浪費在無心經營二軍的球團身上。
把補助球團的經費放在國訓中心,組四支國訓隊,聘請具小聯盟專業教練來台指導,可能更有益於役男球員球技的增進,然後組成軍中聯盟,透過不斷比賽累積實戰經驗,也可以參加成棒聯賽,對職棒選秀與中華隊培訓,效果比待在職棒球團不建全的體制好!
至於開放役男打職棒會有三點爭議:一是公平性的問題;那是不是代表所有役男都可以到私人公司上班?二是,若比照出國打美日職棒的球員,各球團有沒有一個標準衡量球員是否為即戰力(台灣我還沒看過球探報告)?有沒有二軍或小聯盟的農場系統來養成?還是只是用來開除資深與傷病球員的工具?其三,球團應知,旅外球員並不是不用服兵役!
根本癥結是,國內球團沒有全力去改善、制度環境和養護人才的問題,球迷服務更做得少之又少。卻老喜歡怪外在條件不佳、政府援助不力。球迷眼睛是雪亮的,即使外國月亮比較圓,也不嫌棄自己的土棒球,只要經營者多付出一點,多改善一點,即便是一點點的用心,也會感動!而球團似乎都不為所動,好像是很值得可憐的公益慈善團體,忙著叫苦叫窮,而球迷得到了什麼!球員得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