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2006硬地音樂博覽會,比較沒空寫棒球,而且還和亞洲職棒大賽撞期,很慘!我看不到比賽,一個人有多種興趣,也很麻煩。到時希望球迷們幫我多用力看,並分享您的心得。
最近看和棒球有關的是中華職棒年終的頒獎典禮,雖然無味,還是把它看完。依然感受不到聯盟大破大立的改革誠意。主持人像在主持綜藝節目,女主持人像個花痴,穿插的表演節目是唱片新人的打歌時間。領獎人永遠都是廠商、總經理、領隊、總教練,很官僚而重商,很少有棒球文化與傳承的味道。不管有沒有得獎,球員坐在台下,缺少榮譽、尊嚴或圈內人年終PARTY的輕鬆感。
在蕃薯藤運動新聞網,看到一篇「評審委員筆誤 偷走陳瑞振金手套」,讓我想起有一年也受邀參加年度MVP、金手套與最佳十人的投票,過程讓我很吃驚,就是聯盟提供數據紀錄,有資格候選的是那些人,然後發選票勾選就完成啦!當時我覺得怎麼那麼快啊!難道都不用討論嗎?我知道大聯盟是不用討論,直接票選定案。但台灣有投票資格就那十幾二十個,又已集合在一塊投票,有很大討論的空間,特別是年度MVP,是很高的榮譽,每個人對這個獎的觀點也都不同,以今年為例,是張泰山、陳金鋒或林恩宇?都有必要經過一番討論、交換意見,以表慎重,顯然並沒有。
「評審委員筆誤 偷走陳瑞振金手套」,是專業度不足的問題。這就衍生誰有資格投票的問題,新聞中寫說「職棒個人獎在季後賽前投票,今年有20位評審委員包括記者、聯盟競技組與球評組成,決選過程是完全保密的。」我不懂聯盟競技組為何有資格投票?而職棒記者的投票資格是,「跑一季以上的線上記者,電視台則推一名代表投票」。以前曾和職棒記者聯誼會會長姚子討論這個問題,至少年資要限定,不能說跑十年和跑一年的記者都可以,但有部分年輕記者反彈,認為,資深不代表看球的多寡或深度。
事實上,這也暴露職棒新聞採訪長年的弊病。體育記者在報社是很不受重視的一群,政治線記者可以分黨政、國會、總統府、外交等等;體育除了民生、蘋果外,雖有粗分籃、棒與綜合體育,但大多數兼著跑各項運動,大聯盟、日職新聞的翻譯也要兼著寫,而且報社總部都在台北,能場場都到中南部出差的記者也不多吧!怎麼評量誰看得多?
儘管大聯盟記者也不一定每個人都很專業,但人數夠多就能產生一定的客觀性。而台灣人數不多,專業度認定反倒可行。資格不要由聯盟限定,讓職棒記者聯誼會推舉更具代表性,且經討論產生得主,彼此也有交流成長的機會。金手套與銀棒獎則可仿效大聯盟,由各隊總教練與教練記名投票,且不能投己隊球員。
那才能增加獎項的專業和榮譽度,避免上台領獎的球員只能感謝記者的愛戴,甚至有人都明言自己不夠格得獎。台灣職棒界很多事情,不在於有沒有能力做好,而在於有沒有改進的心和行動,像個人獎選拔和頒獎典禮是小事,但若這種小事都無法年年進步,其他大事又如何讓球迷有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