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桑塔格(Susan Sontag)曾說﹕「世界上很多事物還未被命名,或儘管已經命名,也不曾被仔細描述」。在台灣的棒球界,諸多棒球英文還沒有中文名稱,或是已有中文翻譯,但始終未曾被仔細定義。拜王建民之賜,台灣球迷有緣可以區分日系的伸卡球與美規的下沉快速球,前不久,建仔開始以滑球為重要武器,正可藉此來認清這種最普遍的變化球(Breaking Ball)。

曲球和滑球是變化球家族的兩大元老,向來合稱為傳統變化球,特別是較易學習的滑球,幾乎成為投手的必要配備。據史料記載,1920年代聖路易棕隊的布雷侯德(George Blaeholder)是第一位發明滑球的投手。但同世代的另一名投手尤里(George Uhle)則宣稱,他在1929年效力底特律老虎隊時發明這種球路,兩個隊友可以作證,是他起名為「滑球」(Slider),也替滑球下了較為嚴格的定義,認為所謂的「五分曲球」(Nickel Curve)不算是「真正」的滑球。

什麼是「五分曲球」?這是早期投手用來戲稱某些幅度不夠漂亮的曲球,比喻為「不值錢」。後來滑球問世後,因行進軌跡類似,兩者便混為一談。如同尤里所言,「五分曲球」不是「真正」的滑球。曲球的旋轉方式是順時鐘向前旋(topspin,從投手的視角來看),因而飛行路徑會有顯著的曲線,投得不好轉速不快的「五分曲球」,軌跡不明顯,仍算曲球的一種。就像一位投手的最快球速只有110公里,不能因而指稱這並非快速球。「真正」的滑球,旋轉方式如同射出的子彈,軸心與行進方向平行,前半段的軌跡類似快速球,至本壘板附近才產生變化,但幅度小於曲球。

當然,投手不是機器,未必每人都能投出那麼精準的旋轉方式,有些投手的曲球或滑球恰好介於兩者之間,故而稱作「滑曲球」(Slurve),不過,許多投出滑曲球的投手還是堅稱自己的球路是不折不扣的曲球(或滑球)。也許投球一慣被認為是門技藝,而非科學,以致於對球路的認定常有歧異,像許多日文書籍在論述滑球的旋轉方式會等同於美國的側投曲球,而將典型的美式滑球另取別名為「迴旋球」(Gyroball)。

滑球投法亦是人言言殊,大致有三大門派:除了持球偏斜和中指施壓外,其餘技法與速球無異,是最安全的投法,這種滑球近似切球;強調出手時腕部必須打直(stiff wrist),以劈空斬的手法將球滑出,此種方式最易受傷,對肘部和手臂都會造成負擔;持球過肩時手掌略轉45度(曲球是90度,掌心面向頭部),放鬆手腕順勢將球切出,這是目前的主流技法。此外,不少投手為加速球的旋轉,常在釋球時急速扭動手腕,這被認定是危險的投球動作,傷害往往由此而起,而且效果未必如同想像,此種投法會減慢速度,變化也難以刁鑽。

部份台灣媒體和專家都擔心,阿民的滑球會對王牌球路沉球造成排擠:滑球與沉球的路徑和投法正好相反,威力是否互相抵消?這可能是對於技法的認知不同所引發的誤解,檢視阿民的兩種球路,速度都非常快(沉球90-95哩,滑球85-90哩),因而得知並無過多或急遽的轉腕動作。其實,上述觀點有些多慮,大多數的沉球投手,都會搭配滑球,大聯盟最知名的快速下沉球投手凱文布朗(Kevin Brown),他的快速滑球(Hard Slider)令打者聞風喪膽。反而很多球員以滑球闖出一片天,就是投不出好的沉球,特別像建仔的優質速沉球,簡直是鳳毛麟角。與其擔憂王建民的滑球會影響沉球,不如關切他的滑球夠不夠猛(biting),變化時機是否恰到好處(late breaking),畢竟這是許多投手賴以為生的三振利器(Strikeout Pitc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yyao12345 的頭像
    andyyao12345

    中職加油!!台灣棒球加油!!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