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運動員的崇拜,帶著過於濃厚的民族情緒,顯露著我們強烈的自卑。力挺王建民得塞揚獎就是一個例子;也好比,近日常在車廂廣告看到的「台北奧運不是夢」的句子。讓我感到悲哀!什麼時候台灣變得那麼不切實際。聯想到童年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的熱潮,而今誰還關心這個比賽呢?誰重視台灣的少棒呢?
因為旅美球員的關係,台灣的大聯盟球迷增加,卻不表示台灣球迷捨棄台灣棒球。表相上職棒被罵得很慘,反倒可以看出球迷關愛之深。球團或聯盟該關切的不是王建民奪走了球迷的眼球和腳步,而是如何在這股棒球熱中營造新契機。
□球團是有意改革的。看到一則新聞說領隊們找趙士強擔任「促進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召集人,昨天他的秘書也傳給我一份意見調查,包括
一、針對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在制度上與運作上應如何改進?
二、各球團在經營球隊方面,應著重與增加哪些方向?
三、職業棒球應如何與學生棒球、業餘棒球產生更好的互動?
在MSN上我打了很不客氣的字:「3歲小孩都知道,還需要調查嗎?」事後覺得很抱歉。事實上,領隊們想了解各界意見,只要在網路搜尋引擎打上「職棒改革」四個字,可供參考的文字一簍筐,難道他們都沒讀過、看過嗎?如果台灣職棒球團從不在乎棒球資訊,怎麼會進步呢?
每次講到這個,我脾氣就來了,跳過去!
□洲際盃和亞運棒球賽開始暖身,有朋友問我,這兩個國際賽很重要嗎?我說洲際盃我們是地主國,成績當然不能難看啊!又問,亞運棒球賽是奧運資格賽嗎?不是啊!明年亞錦賽才是。哪有必要徵召郭泓志嗎?
我一時語塞。原來朋友是在提醒我一些問題。為什麼日本杜哈亞運棒球賽國手都是業餘球員,而我們甚至想徵召大聯盟級的投手呢?輸了很難堪,贏了很驕傲嗎?
洲際盃不能丟面子,但即使拿了冠軍就風光了嗎?棒運能再起飛?職棒弊病一掃而空?觀眾回籠?為什麼我們那麼迷信一次國際賽的成就,便可以掩蓋住所有的缺陷,為什麼不老老實實把基本面的事做好!
洲際盃和亞運棒球賽該讓新秀去拼拼看!不要等需要新人時,嫌人家沒國際經驗,又要怪青黃不接的時期到來,所以戰績不佳,藉口一拖拉庫。有誰關心新人的培養呢?二軍都不能出來比賽,連業餘還不如,培訓到哪裡了呢?為什麼還得動用陳金鋒、葉君璋、張泰山、謝佳賢這種奧運級的國手?陳鏞基、胡金龍、耿伯軒不是當年打洲際盃才受球探青睞的嗎?
陳金鋒、張泰山、謝佳賢明年能打30轟以上,才是重點!而且有助中華職棒行情,並不是洲際盃和亞運棒球賽打第幾名。我們有想過嗎?為什麼日本只派業餘隊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