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0年代台灣棒球的難題

台灣在整個70年代是很悶的!外有中共的威嚇,各國不斷和中華民國斷交;內有李敖叛亂案、台大哲學系事件、「蔣公逝世」、高雄美麗島事件等等。比較解悶的是,史豔文、李小龍、紀政、少棒熱及「美和、華興南北對抗」。然而,基層三級棒球熱,卻導致成棒的萎靡不振。


只愛「世界冠軍」,不愛基礎建設;制度殘缺,教育部、體育司、軍方、棒協與地方棒委會,各自為政;球員出路無著,少棒是英雄,長大變「狗熊」。完善的棒球運動發展計劃匱乏,貪近利無遠見,龐大的棒球人才陸續成為制度的受害者;民間工商企業有意支持者不在少數,卻因政府指引無方,在經濟起飛後,棄棒球而去,轉而追求豐厚的市場利潤。

1970年為例,參加各區選拔賽的少棒將近30隊,1972年青少棒16隊參加,1974年青棒8隊,這些都算菁英了,還有不計其數沒被發掘或正在成長的。以1973年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主辦的第十五屆全國成人硬式棒球錦標賽為準,真正一級的社會隊只有可口奶滋、合庫、台電。軍種球隊是陸軍和空軍,大專球隊是北市體專,到1976年多了省體、輔仁等三隊大專隊;連高中球隊都可以參賽,有高苑、東亞、華興和稻江。可見成棒無法吸納源源不絕的新秀,有供過於求的現象。

兵役問題,一直都是台灣棒球青年最大的困擾。陸軍隊因經費問題,70年代經常傳出解散的消息,最後還是勉強撐住。1974年頒布實施國軍長期培養運動人才實施辦法,其中籃球、排球與棒球在三軍推展,但陸軍以橄欖球為主,空軍以棒球為主,卻造成海軍放棄棒球,陸軍苦撐。1979年海軍有意重組棒球隊,想調回暫調空軍隊的高英傑、李來發、劉國明、伍進明、鄭家賢與曾明德等六位,空軍隊不肯,一直無法達成協議,使海軍隊放棄組隊。真是搞不懂這些人的腦袋!只看一時,不管千秋。

三軍棒球夢碎!那時還沒選秀制的觀念,如果有棒球專長的役男,由三軍種棒球隊教練就守備位置抽籤,應該是比較理想;體育優秀保送制度也一樣,球員太多挑選文化,造成其他學校棒球隊兵源不足。同樣以選秀來抽籤的話,當時六所設有體育科系的大專院校,每年都可以均衡地分配到新血輪,不會使某一校獨大甚至浪費人才資源,「大專棒球聯盟」不就早開打了嗎?難道那時真的「民智未開」嗎?

社會隊長年是兩家公營企業合庫與台電的天下,直到19737月可口奶滋隊成立,才打破局面,成為國內第一支民營企業球隊。一年後拿下主席杯冠軍,在全國棒球賽暨中華成人棒球選拔賽擊敗合庫奪冠,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可口王牌左投蔡樹王,後來也入選國家隊國手。

1974年以可口為主力的中華隊,在世界賽成績不佳,遭到嚴厲指責,部分董事以支持棒球隊耗資過大又飽受責難,興起解散球隊的念頭。最後也耕耘了八年,成為國內棒壇勁旅。到70年代末,球員薪資、福利跟不上合庫,好球員仍以合庫為目標,實力轉弱。一度希望台南青棒子弟兵能成為新血輪,像接收長榮青棒畢業的好手入隊,助可口奶滋東山再起,還提供獎學金給郭泰源等人,但他們畢業仍選擇合庫,讓可口奶滋對棒壇灰心,1980年底解散球隊。

合庫雖然對棒壇貢獻至鉅,但不可否認的,合庫的官方背景和雄厚資源,是其他民營企業比不上的,合庫隊投入球員挖角戰,別隊當然搶輸,這也影響或打擊其他中小企業投入棒運的意願。

而在1974年,國民黨中央黨部社工會主任邱創煥,曾希望各銀行恢復組隊,也鼓勵工商界投入。味全與國際電器意願高,彰銀、華銀考慮恢復組隊,台灣松下電器也表示願找學校建教合作,投入棒壇。到1977年,以北體為主力的亞洲信託隊成立,在合庫、台電、可口、中油、陸軍、空軍外,又多了亞信隊,也激起人們對50年代「六行庫棒球」再度興盛的想像。

1978年亞信隊被降到乙組,1979年就消失了;19779月與文大合作的竹林山觀音寺組成竹林山隊,壽命也不長,1979年改由味全接手。輔大化身的葡萄王隊,19778月成立,與味全重演「南美和北華興對抗」的大學版,梅花旗雙雄爭霸,至今膾炙人口。1981年葡萄王與輔大終止建教合作,葡萄王和竹林山、亞信,都成為棒壇短暫的浮波。證明建教合作是失敗的,企業只是金主,大專隊對企業的助益太有限,企業無力長遠支持大專棒運。

工商企業組棒球隊,最後大都收攤了事,在於制度不健全,不然台灣版「都市對抗賽」可能70年代末就上演了。政府與棒協缺乏完整配套措施,任由有心支持的企業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社會隊棒球無法長期扶植。如果能大專棒球歸大專,社會隊歸社會,軍方歸軍方,而不是全混在一起,學生隊不像學生隊,企業隊沒企業形象,大專、企業與軍中球隊都不能建全、永續發展,是非常遺憾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