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棒球參加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賽會,是1954年12月18日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棒球賽,不過在此之前集合台灣棒球菁英隊伍已經兩度出國訪問比賽,分別是1951、53年,地點都是菲律賓。
1950年9月間,在旅菲華僑陳掌諤的推動下,為了促進中菲邦誼及宣慰菲律賓華僑的雙重目的下,遠征菲律賓的棒球代表於誕生。
這一支代表隊對於台灣棒球史有幾項意義是:一、第一支赴外比賽的隊伍。
二、全隊身著「TAIWAN」字樣的球服比賽。
三、第一支集合國內棒球菁英的棒球隊,即所謂以「明星隊」的方式組成。
這一支在台灣棒球史留名的棒球名單分別是:職員:謝東閔(領隊)、許尚文(副領隊)、林鴻坦(總幹事)、許經緯(秘書)、郝更生(顧問)、李詩計(指導員)、歐陽元添(幹事)、莊加恩(管理)隊長:薛永順(石炭隊)投手:蔡炳昌、藍德明(石炭隊)、林煥州(合庫隊)捕手:黃丙丁(台南電力公司隊)、黃皆德(高雄電力公司隊)、內野手:楊元雄(中糖隊)、黃欽(台南電力公司隊)、王錦竹(石炭隊)、南信彥(台東縣隊)、郭光也(台東縣隊)、葉清德(台南市隊)外野:蕭添利(石炭隊)、劉正雄(新竹市隊)、柳盛遠(華南銀行隊)、黃勝求(華南銀行隊)洪太山(高雄市隊)、陳池榮(石炭隊)
第一支遠赴國外比賽的台灣棒球隊,在菲律賓期間戰績是三勝四敗一和,以當時菲律賓的高於亞洲的棒球水準而言(菲律賓是首屆亞洲杯冠軍),台灣棒球代表隊的成績誠屬不易,而且在訪菲期間,還響應馬尼拉當地為支援韓戰所發起的捐血行動,可以說是很成功的一次促進邦誼的國民外交。
由於本次訪菲獲得極大的成功,因此在1953年台灣棒球隊又再次獲邀請往菲國訪問比賽,而為了慎重其事,代表隊並且提早在台中集訓,當時代表成員之一的游擊手陳潤波對於那時的集訓有很深刻的回憶,他說:「第二次中華隊遠征菲律賓比賽是由台灣柯蔡宗親會和當地柯蔡宗親會合辦的,所以台灣這邊由蔡炳昌負責聯絡、籌備,以第七屆省運比賽成績為選拔依據,入選的國手之中我和方水泉最年輕,我們那時在台中集訓,教練是薛永順,那時集訓有多慘你知道嗎?每天回到宿舍,樓梯走都走不上去,只能雙扶著樓梯邊用爬的,即使有煙癮也不敢抽,因為每天不是特訓就是特訓。」最後也証明了集訓成果,在菲律賓七場比賽,得到六勝一敗成績,也証明台灣棒球水準已有向菲國拉進的趨勢。
兩次成功訪菲之後,1954年12月18日台灣棒球代表隊再次踏上菲律賓土地,參加為期一週的「第一屆亞洲杯棒球賽」,這一次亞洲總共有菲、日、韓、中四國派隊參加,中華隊在單循環的賽制中,三場比賽皆敗北,分別以零比二輸給了菲律賓,三比六敗給了日本及二比四不敵韓國,在四隊參賽國中名列最後。從第一屆亞洲杯到1975年第十一屆亞洲杯成棒賽,中華隊沒有缺席過,不過在十餘年間的十次亞洲杯中華隊並沒有獲得任何一次的冠軍,最好的名次只有第二名(二、四、五、八)。從幾位早年參加過亞洲棒球賽的選手口述當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中華隊始於未能奪冠的原因,也可以從他們的回憶中探出台灣棒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狀況:
一、台灣先天棒球發展條件不佳:陳潤波(第一到五屆亞洲杯國手)說:「台灣選手當中我的手套已經算是一級品了,可是一但不能用,卻不可能換一個同款式新的手套,所以每次換手套就得重新適應手套的接球感。最可怕的是台灣的球場,那時台灣幾個比賽場地,一個比一個恐佈,北投球場是岩盤地,內野又硬、小石頭又多;台南球場戰時被挖起來種蕃薯,戰後才被填平,每一次比賽前因為灰沙實在太大,還得動用消防隊來噴水才能用;台中球場內野到處都是雜草,比賽開始才找工人把草挖起然後再修一修,修到最後內外野間還有一大段落差;只有圓山球場的場地比較好,但戰後不久就被美軍徵收了。」「所以球具、球場樣樣不如日本、台灣選手都是在最惡劣的情況下練習、比賽,久而久之台灣內野手姿勢都千奇百怪」
二、棒球技術來源有限:黃仁惠(第一、二屆亞洲杯國手)說:「老一輩的棒球選手不是隨便就會教人打球的,還得看你順不順眼,如果他看你不對勁,說什麼他都不可能教你打球的。」宋宦勳(第一、二屆亞洲杯國手)說:「我覺得早期的台灣棒球缺乏好的教練,所以選手技術要比別人好就得自己練得比別人多」
四、日本等國的棒球水準原就高於台灣:宋宦勳說:「我們那時候去參加菲律賓的兩次亞洲杯(一、二屆亞洲杯)都是和日本分在一組的,我們和日本隊分在一起時,除了比賽同組外,平常也住在一起,所以啦什麼吃飯、活動就常碰面,久了彼此就熟了,有一天也許是出自好意,日本教練跑來我們這裡指導我們的打擊,他要我們一個個在他面前揮棒給他看,然後再一個個去糾正。」
雖然在1975年前台灣參加亞洲成棒賽終於未能奪冠,但經由不間斷的對外比賽及相關單位邀請國外球隊來訪(多數為日本業餘隊及大學隊),和國外球隊交流比賽當中增加比賽經驗及技術,也將此傳授下去,對台灣棒球的水準也有一定的貢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