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點」這數字對許多剛接觸棒球的人來說,算是最難理解的,偏偏它卻是打者成績最受重視的三項數據之一,到底什麼是打點?

打點最白話的定義,就是「幫球隊打回的分數」,打點越多,表示球隊靠該球員得到的分數越多。因此,只要打者靠擊出安打、犧牲打、野手選擇、內野滾地球出局而使跑者得分時都記為打點,滿壘時因打者被四壞球保送、觸身球、打擊妨礙及妨礙跑壘而使打者上一壘,擠回三壘的跑者時,也記打者的打點。

今年中華職棒的打點王是兄弟象隊的蔡豐安,他的打點是84分,簡單的說,就是今年他替兄弟象隊送回84名跑者回本壘得分。中華職棒13年來單季打點最多球的球員,是1998年職棒9年興農牛隊的怪力男創下的101分打點,他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單季打點超過一百的球員。

最容易賺進打點的方法,就是擊出全壘打。壘上沒有跑者時,打者擊出全壘打的打點是一,因為把自己送回家也有打點;壘上有跑者時,打者擊出全壘打的打點,就是該全壘打得分的總和。想一下,一次打擊最多可以有幾分打點?那就是擊出滿貫全壘打的四分打點了。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棒球比賽最讓人興奮的,莫過於「紅不讓」(Home Run)──全壘打了,看著球從本壘板上方被敲出去,直直飛過全壘打牆外,真是一大享受。

全壘打的定義很簡單,只要球打擊出去,直接飛過全壘打牆(沒有在球場中落地),就是全壘打了。需要知道的是,全壘打牆究竟有多遠?棒球規則中並未明定全壘打牆應該距離本壘板多遠,但一般建議兩翼(左右外野)距離在320英呎(97.534公尺)以上,中外野距離在400呎(121.918公尺)以上較理想。

除了一般的全壘打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場內全壘打」。打者擊出安打後,依序通過一、二、三壘,奔回本壘得分,就算是場內全壘打。場內全壘打的誕生,必須打者本身腳程夠快,對方守備員花較長的時間處理球(發生失誤則不算),再加上一點運氣,所以相當難得。前兄弟象球員吳英偉是中華職棒第一位擊出場內全壘打的球員。

今年中華職棒的全壘打王是中信鯨隊的陳文賓,共擊出26支全壘打,也締造了本土球員單季全壘打紀錄;中華職棒單季全壘打紀錄由三商虎鷹俠和興農牛怪力男共同保持,兩人分別在職棒七年和九年締造單季31支全壘打的紀錄。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打」應該是打擊部分最重要的數據了,一場比賽得分最主要就是靠安打,它也是一個打者站上打擊區擊球的最大目標,自然也是球迷最想看到的比賽內容。什麼樣的擊球會成為安打?看下面的說明就可以有基本的概念了。

1. 打者擊出的球,碰觸野手之前落在界內區、擊在全壘打牆上,或飛過全壘打牆外,打者因此進佔一壘(或以上)時,記為安打。 2. 打者擊出的球過強或過慢,使內野手無法處理,造成打者上壘時,記為安打。包括其他內野手碰觸後使球改變力道及方向的情況,例如原本游擊手可以接到傳一壘刺殺的滾地球,因三壘手衝出防守而碰觸球,使得球改變方向,造成打者上一壘。 3. 界內球不自然的跳動,或打在野手身上、投手板、壘包使得野手無法防守,而打者上一壘時記為安打。 4. 沒有碰到野手的飛球落在外野區域,經記錄員判斷野手以正常守備動作沒有辦法接到時,上一壘的打者記為安打。 5. 界內球(不包括內野高飛球)直接碰到跑者或裁判時,記為安打。 6. 內野手接球之後,企圖讓壘上的跑者出局,但沒有成功,而這一球以記錄員的判斷,即使直接傳一壘也無法刺殺打者時,應給打者安打記錄。

下列的情況,不能判定為安打:

1. 因打者擊出的球使壘上跑者被封殺,或因野手失誤而上壘時不記為安打。 2. 打者雖然擊出安打,但因前一位跑者未踩壘包而被「促請裁決」出局時,打者仍不記為安打而只有打數。 3. 投捕手及內野手原本可以觸殺壘上跑者,卻因失誤而使跑者上壘時,打者不給予安打紀錄。但如果內野手離開內野區時則要視情況而決定是否給予安打,例如二壘有跑者,打者擊出左外野和游擊手之間的小飛球,此時,二壘跑者為防止球被接到,所以不敢離壘太遠,等球落地時才開始起跑,但卻被拾球的游擊手傳到三壘前觸殺,這種情況下,雖然跑者被觸殺,但打者在紀錄上仍是安打。 4. 打者擊出的球很明顯地會被刺殺在一壘前,但野手接球後卻不傳一壘而企圖觸殺跑者不成時不記安打。但如果野手接球後沒有馬上傳一壘,而是拿著球注意跑者行動,以致稍微猶疑之間未把球傳出,讓打者上一壘時則記為安打。 5. 跑者妨礙守備被判出局時,打者不記為安打。但如果記錄員判斷,打者擊出的球很明顯是安打時,雖有妨礙仍記為安打。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量一個投手的優劣,最客觀的就算是「防禦率」了。從防禦率你可以知道一個投手每九局大概會失幾分,數字越低,表示他每場比賽丟的分數自然就越少,對手沒法從他手中拿下較多的分數,球隊自然贏球的機率就高了。

防禦率的算法是「責失分÷所投局數×9」,舉例來說,中華職棒13年中信鯨隊投手宋肇基主投206又2/3局,責失49分,所以他整季的防禦率就是「49÷206.667×9=2.13」,也就是說平均投一場九局的比賽只會失2分多一點,這樣的成績算是相當傑出的,他也是中華職棒13年防禦率王得主。

再談到防禦率王的角逐,根據中華職棒聯盟的規定,投手投球局數必須至少和球隊比賽總數相等,且防禦率是全聯盟最低者,才能給予防禦率王頭銜。例如興農牛隊洋投世介勇,去年球季防禦率僅1.44,比宋肇基還低,但他的投球局數只有25局,比規定的90局還少(牛隊去年出賽90場比賽),所以沒有資格爭奪防禦率王,甚至連防禦率榜也排不上。

中華職棒誕生過13位防禦率王,只有職棒五年的王漢(統一獅)、九年的郝有力(和信鯨)和去年的宋肇基防禦率超過2,其餘都在2以下,其中以職棒12年兄弟象救援王蕭任汶的1.40最低,是中華職棒單季最低防禦率保持者。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投手勝場數越多,想當然他替球隊贏的球也越多。「勝投」的意義大家都很了解,但怎樣的條件下投手會記上「一勝」,就有點複雜了。下面將有關勝投的條件一一列出,希望大家看了之後會更了解:

一、先發投手要投滿五局,在領先狀態下退場,而且沒有被追平時,可以得到勝投的紀錄。

二、比賽在五局結束時,則先發投手要投滿四局,在領先狀態下退場,而且沒有被追平時,可以得到勝投的紀錄。

三、先發投手沒有獲勝資格時,後援投手以下列為勝投的認定標準: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球隊要獲得勝利,除了先發投手的賣力投球,後援投手能否將勝利守住也是關鍵,「救援王」也就有「守護神」的別稱了。中華職棒救援王是以「救援點」為統計數據,救援點則是「救援勝」及「救援成功」兩項數據的總和。

救援投手得到「救援成功」紀錄的條件為: 1. 是最後一位投球的投手 2. 不是勝利投手 3. 進場時球隊領先沒有超過三分,而且投滿一局時 4. 進場時,壘上跑者數目加打者還有下一棒得分就形成平手時,後援投手投完球還能保持領先,給救援成功紀錄;進場時,壘上沒有跑者,但打者還有下一棒得分就形成平手時,後援投手投完球還能保持領先,給救援成功紀錄 5. 不管領先幾分,只要投滿三局就給予救援成功。

救援投手得到「救援勝」的條件為:後援投手上場後,球隊從落後或平手變超前,該投手記一救援勝。

中華職棒單季最高救援點紀錄,由兄弟象前洋將勞勃保持。職棒七年勞勃出賽56場,拿下8次救援勝、26次救援成功,總計34個救援點。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職棒勞資基本協定規定,在美國職棒年資滿六年的球員,可以取得自由球員身份,自由轉隊為自己爭取合理價碼的新合約;而年資未滿六年,但已滿三年的球員,如果對自己下個球季的薪資不滿意,在新年度一月十九日之前提出申請薪資仲裁,申請薪資仲裁的球員在一月二十日至二月一日前,可以和資方洽談新球季待遇,如果雙方談不攏,則從二月一日起連續三個星期,舉行薪資仲裁公聽會。

在進行公聽會及仲裁程序前,美國勞工部與司法部會提出一份仲裁法官名單,由球員工會及代表資方的球員關係委員會,共同圈選可被雙方接受的仲裁法官,仲裁聽証會舉行時,球員經紀人、工會律師、球員關係委員會律師、球隊代表與球員本人,都出席並申訴自己的意見,最後由仲裁法官裁定球員或資方的主張勝訴,只能二選一的裁定新年度的薪資金額,作為新球季的薪資依據,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勞資雙方都要遵守。

薪資仲裁定案後,勞資雙方都要接受,從二月二日起美國職棒進入春季集訓期,球員可以自動向球隊報到,但不具有強制性,三月三日則為球員強制報到日,如未報到資方可依規定懲處球員罰款,因此薪資爭議及仲裁不會影響春季集訓。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看棒球並實地從事棒球運動的朋友相信不在少數,而棒球運動算是花錢較多的一項休閒,因為舉凡球衣、手套、護具、球棒樣樣都不便宜,所以怎樣經濟實惠的挑選好用具,就是我們要為各位網友介紹的。

就先從大部分人都會從事的打擊開始說起吧!投球、守備都是只要有手套跟球再找到兩個人就能進行的了,而打擊就非得要一支球棒不可了。如果是正規球隊的話,不管是職業隊的木棒或業餘乙組球隊的鋁棒,都是消耗很大的器材;你看過美國大聯盟還有球隊專屬的球棒室嗎?整間數以百計的各式各樣木棒就掛在那任球員挑選,還不夠練習跟比賽使用,損耗之大可見一斑。

平常球迷打球多半使用鋁棒,雖然金屬材質使得它不像木棒易斷,但價格方面也動輒要上千元才買的到一支像樣的、揮起來不會受傷的、彈性不錯的球棒。我們就告訴大家一些挑鋁棒的秘訣吧!至於木棒,下回分解。

現今球棒方面知名的廠商,大致就是製作手套或球棒球衣等的幾家公司。像是幾位台灣球員代言並與中華聯盟舉辦銀棒獎活動的路易斯威爾、籃球做出名氣近年涉足棒球的NIKE;幾位球員代言手套的ZETT、老字號的美津濃等等;前兩家屬於美系,後兩家屬於日系;有興趣的朋友到棒壘球專賣店向老闆詢問,他們都會拿出各廠牌的詳盡目錄任君挑選。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式的棒球比賽由於紅線球的質料重量,跟擊球後飛行速度力道的關係,守備員必須依賴手套才能安全的接住球以完成接下來的相關守備動作。所以其實除投手外每個位置的守備球員一場比賽下來,與僅3到5次的打擊機會比較起來,拿著手套的時間要比揮棒打擊時要長的多了。

球棒因屬性有所分類,手套更是門目眾多。投手、捕手、一壘手、內野、外野就是基本的五種不同類型,內野手套又在每個位置依所需的守備特性有不同樣式。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

投手的手套一般在所謂的虎口位置「Pocket」是一片式的剪裁,目的就是為了不要讓對手有絲毫的機會看到握球球路方式。而對手套的重量要求來說,是希望在可以處理球的容許範圍內不要太重,因為整場比賽下來,即使只投個三、五局,非投球戴手套的一手也有相當大的負荷,當然這只手套也要能擋下投手常碰到的強襲滾地或平飛球。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賽專用的棒球鞋,和一般運動球鞋如慢跑鞋、網球鞋、籃球鞋不同,而跟田徑短跑用的跑鞋與足球鞋有點類似,它的底是帶有釘子的,或者說是「釘片」比較恰當。

因為棒球運動中,內野手佔多數,而打擊出去之後也需要跑壘,加上投手投球需要用到腳部蹬投手板的力量,這些,都是在紅土居多的內野完成的動作;如果是一般布鞋的話,就好像車輪在沙地或雪地會打滑一樣,會踏不穩、跑不快。帶有釘片的棒球釘鞋,此時就能發揮它的功能性了。它可以讓棒球選手在強調下盤的激烈動作中,因為支撐點穩定,而能恰當的將力量從下往上傳,發揮出技術的極限。

所以選一雙耐穿的釘鞋是打球的朋友都必須做的。現在的釘鞋都做的比較像一般多功能鞋,穿起來不會像以前傳統日式釘鞋一樣,由於底部過薄且太過合腳造成腳部磨出水泡。而且也仿效籃球鞋的AIR系列與排汗功能,有增加彈性、重量輕、排氣通暢等附加功能,如果不是訂做的話,一般新台幣兩三千元就可以買到普通水準的釘鞋。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上壘,上壘率最好要有四成(以上)。要成為一名好的第一棒,基本條件是眼力要好,選球要精且有耐性,這樣才能獲得較多的保送以達到上壘的目的﹔其次他打擊必須要粘,要有高擊球率﹔再來就是要有不錯的速度,這樣才能靠速度突破野手的傳球而上壘。

第二棒:必須是一名高擊球命中率的打者,能夠確實執行打跑戰術,不然至少要能達到推進隊友的效果。其次觸擊能力必須要好。另外需具備一定的速度,如此在最壞情況下也能避免雙殺。第二棒以左打者為最佳,這樣就可擋在捕手觀察一壘跑者的視線前。

第三棒:通常由打擊率最高的球員擔任,該名打者除了打擊率高外,也要有不錯的長打與打點能力,如此才能將壘上跑者護送回來。最好第三棒也有平均以上的速度,如此就能避免雙殺的情況。此外第三棒必須保送多三振少。

第四棒:是全隊長打率最佳的球員,要有一棒清光壘上跑者的實力。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最大木棒製造商Louisville Slugger在生產木棒的118個年頭中曾嘗試過不同的木頭材質來製造木棒,然而在近一個世紀的試驗中發現,在所有的木材中最適合製作木棒非白樺木(white ash)莫屬,即便是近幾年(1997年MLB始有楓木材質的木棒)興起的楓木(maple)材質,在用於製作木棒時仍是屬於偏重的且較缺乏彈性的木材。

木棒材質

◎白樺木(White Ash) 1884年Louisville Slugger製作了史上第一支白樺木球棒,也開啟了當時強打者量身訂作球棒的先驅,奠定了以白樺木製作球棒的基礎。岀產自北美洲的白樺木,其特色優點為木質較軟、重量較輕、彈性較佳,能提供較佳的打擊表現,缺點則是耐用度較差。在MLB約有84%的選手使用白樺木。

◎楓木(Maple) 楓木木質較白樺木硬、重量較重、彈性較差。因楓木普遍較重的天然特性,在木棒製成上有較大的限制。楓木材質木棒的風潮在近年來頗為盛行,主要是由於MLB的選手在身材上日益壯碩,對於重量較重的木棒接受度提高;除此之外,使用楓木的Barry Bonds在近年來的表現,大大的提昇了選手對楓木的評價,MLB選手約有16%使用楓木球棒。1997年MLB才開始有楓木材質的木棒,第一位使用楓木的球員是多倫多藍鳥隊的Joe Carter。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挑選一支好的木棒前,先看看正式棒球規則中的球棒規定。

正式棒球規則中的球棒規定
球棒規則1.10:「球棒必須用一根木材製成,且表面必須為光滑的圓型狀,最粗部分的直徑不能大於2又3/4吋(7公分),長度不能超過42吋(106.7公分)。球棒頭凹陷部位,深度應在1吋(2.5公分)以內;寬度不能超過2吋,或小於1吋(2.5~5.1公分)直徑;凹陷部分不能附著其他物質。球棒的握把位置須在從球棒底部算起18吋(45.7公分)以內。在這個位置內,如果為了更確實握住球棒,打者可以包紮或使用材料處理,但處理過程中如果超過18吋的握把範圍時,裁判可以限制該球棒不能在比賽中使用。」

除了了解棒球規則中關於球棒的規定,還必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木棒是天然原木所製成」,每顆樹的生長環境、條件不同,因此每支木棒的重量、木質、特性都不盡相同。如此一來更需要精挑細選才能選出適合自己的好球棒。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擊王」這個獎項有的人也許會搞不清楚它的意義,說「打擊率王」那就清楚多了,每年打擊率最高的那個人就是打擊王。當然在講這個獎項前,先讓我們搞清楚打擊率的算法。

打擊率的算法是「安打÷打數」,例如10打數3安打、打擊率就是0.300,也可寫成「3成00」。要判斷一個打者好壞,打擊率是最常用的數據,打擊率能超過3成就是相當好的成績了。

要當打擊王,除了打擊率要高外,打數也要夠才行。根據中華職棒聯盟的規定,要排進打擊排行榜,每場比賽至少要有3.1打數才行,以職棒14年球季每隊例行賽100場算,至少要有310打數才能在年終排進打擊榜,也才有資格角逐打擊王。

中華職棒過去13年,以職棒九年打擊王興農牛怪力男最猛,該年他在354打數中敲出137支安打,打擊率高達3成87,至今無人能敵。至於打擊率最低的打擊王,則是職棒三年的統一獅洋將卡羅,那一年他的打擊率僅3成26。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提到球員的打擊數據,除了最常見的打擊率外,還有長打率和上壘率兩種數值。上壘率用來判斷一名球員上壘的能力,數字越高代表球員攻佔壘包的能力越強。

上壘率的算法較為複雜,為「安打+四死球(四壞球加觸身球)÷打數+四死球+高飛犧牲打」,計算上壘率時,因妨礙打擊或妨礙跑壘而造成上壘時,不計算在內。一般而言,上壘率超過四成就是相當優秀的表現了,如果說中心打者應選長打率較高的球員,那麼開路先鋒就要選上壘率高的選手。

中華職棒前13個球季,只有職棒九年興農牛洋將怪力男單季上壘率超過五成,該季他在354打數中敲出137支安打、獲得99次四死球、4支高飛犧牲打,換算上壘率高達5成16。13個年頭中,羅敏卿有三年上壘率排名聯盟第一;生涯打數超過2500的打者中,他也以3成97的平均上壘率排名第一。

中華職棒歷年最高上壘率球員 13年 彭政閔(兄弟象) 4成45

andyyao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